央行决定于2015年11月20日下调分支行常备借贷便利利率,对符合宏观审慎要求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,隔夜、7天SLF利率分别降至2.75%、3.25%。
其一,时点意义——降低未来利率波动。央行此刻宣告利率走廊上限,消除了未来一段时间内的不确定因素,例如IPO、美联储升息、年末资金关口,起到了降低市场波动的作用。2.75、3.25的利率上限,较当前的市场利率大约高出95bp左右,而10-14年,12月最后10个交易日的R007与11-12月前期平均相比高出160bp.
其二,幅度意义——调降幅度大于其他政策利率。与2015年3月的SLF相比,本次隔夜与7天下调了175/225bp;显性的看,与同期货币市场隔夜、7天利率下降水平相当;但另一方面,彼时至今,央行公开市场7天逆回购利率下调150bp,贷款基准利率下调100bp。假设利率走廊从中枢向上的宽度为100bp的话,调降的幅度具有信息含量。
其三,政策意义——必须有效辐射。央行明确表示,探索利率走廊上限的作用,同时“结合当前流动性形势和货币政策调控需要”。前期常务会会议关于利率市场的5点要求、央行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、以及近期央行研究局的论文,均指向货币政策有效性;央行的市场化政策利率改革的同时,增强对社会利率的辐射,是未来一段时间的主旋律(详见前期评论《宽松内生、剑指有效》).
其四,额外的政策空间探讨。狭义的看:截止目前,11月的价格与增长继续坠落(周报《汇率区间市场化、CPI还将大幅下滑》),目前中国核心通胀连续3月下行(已低于美国),宽松内生是必然要求。尽管美联储政策与中美利差条件在时点与空间上约束中国,但需要看到:一是近期随着央行干预与引导有效,汇率可能已经进入了“区间市场化”的新时期;二是过去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弹性向上,未来“辐射空间”依然很大。
而广义看,本轮金融改革是盘很大的棋局,将带来国际、国内、货币政策、金融市场等多个方面的天翻地覆变化。
(责任编辑:DF064)